留在时光深处的暖

作者: 时间:2024-10-25 点击数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前几日,看到校友们回忆幼师生活的点点滴滴,再次勾起了我对那段青葱岁月的怀念!我于1994年考入徐州幼儿师范学校,接受了三年的学前教育,和大多数同学一样,从懵懵懂懂到自信从容,幼师带给我的,不仅仅是知识结构上的丰富,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,对生命的感恩与热爱。

1997年幼师毕业时,学校开办了第一届音乐大专班,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。在上大专这件事上,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。当时,学校老师分成两派,一派劝我边上班边自修,因为国家将不再对师范毕业生进行工作分配。一派鼓励我继续学习音乐,因为音乐可以滋养人的一生。我至今非常感激幼师的老师们,他们对学生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,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大教育观,深深地影响着我。

最终,我选择留下来继续读书,因为我相信只有提升自身学习的宽度与深度,才有可能撑起人生的高度。我们是徐州幼师第一届音乐大专班,班里共26名学生,来自全省各个师范学校,每个人都身怀绝技,一入校就让我大开眼界:南京幼师的吴羡,一曲《悲怆》把我们带进了贝多芬的精神世界;海州师范袁晓芳的二胡独奏《赛马》,拉出了草原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;徐州师范学校曹蕾的拉丁舞,跳出了盛夏的繁华;班里唯一的男生刘亚洲,来自沛县师范学校,面试时站在台上吹竹笛的一幕,印在了不少女生心中......

学校对音乐大专班格外重视,每一科都配备了绝对优秀的老师,部分学科外聘了许多专家。时隔二十多年,老师们的风采依旧清晰如昨。教授我们作曲课的是江苏省梆子剧团的团长,因为喜欢出关于“春风”的题目,所以私下里我们称他为“董春风”。董老师在教授我们作曲技巧的同时,也会给我们讲一讲梆子戏,只是年少的我们不太感兴趣,最后只能作罢,如今想来,甚是遗憾。我们所作的曲子中,总是能够寻出某段名曲的片断,我们便大笑自己虽是后来者,却难以居上。政治课上,我们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,更注重对社会环境及现象的反思,课堂上甚至和老师讨论过“送礼究竟是陋习还是中国人的礼尚往来”?大学语文课,我们针对班级同学割双眼皮、垫鼻梁的现象,展开了“关于xxx同学整容”的辩论。手风琴课上,听着老师的罗曼蒂克,手风琴乐曲都拉出了浪漫的情愫……

音专班课程多是以小班形式开展,2-4人一节课,钢琴、古筝是器乐必修课,除此之外,同学们在二胡、琵琶、扬琴等乐器上的造诣也是非常之深,无形中,给了我很大的学习压力,前所未有的紧张带来的是马不停蹄的向前跑。长时间的钢琴练习,让我的指甲迅速开裂,指甲盖逐渐变短变小,每一次练琴,都是十指连心的疼痛;揉、滑、按、颤的古筝弹奏,让我左手的每一个指肚都是水泡,常常是旧的水泡还没有消,新的水泡又练出来了,水泡压水泡的手指,伴随我直到毕业;连续的舞蹈基本功训练,身上摔打的青一块、紫一块……妈妈看到“伤痕累累”的我十分不解,三年幼师是唱着跳着走完的,大专,怎么会如此辛苦?其实,学校和老师并没有施加过多的压力,而是,与优秀的人同行,带动了我成长的节奏。我们终日生活在乐音绕绕的环境中,每个人都朝气蓬勃,走路、说话都极具乐感。工作多年后,遇到一位小师妹,那时的她依然满怀羡慕地说,当年的音乐大专班都是美女啊。我想,那时的我们不一定真的是容貌出众,只是终日浸润在音乐的世界里,自然而然流露出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吧。

我在学习之余,担任音专班班长与小记者团团长,相比较而言,音专班班长的头衔更令人瞩目。当年的幼师,管理非常严格,女孩子要留齐耳短发,不许穿高跟鞋,不许化妆,更不许奇装异服。每天早上6:00准时跑操,晚上7:00收看《新闻联播》。宿舍实施军事化管理,每天被子都要叠成豆腐块,床下只能放两双鞋子,牙刷必须统一方向摆放,毛巾架上只能放一条毛巾等等。这对于来自外市带了n个行李箱和大量物品的同学们来讲,每天都要耗费时间收、藏各种生活用品,焦头烂额的同时又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。同时,对于十八九岁爱美的女孩子来讲,一成不变的发型,也让大家自信全无。同学们纷纷建议,由班长出面请求学校依据大专班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策略。于是,我利用自习课时间,认真书写了一份申请书,并在班级里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,在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,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了校长室。张祥华校长满脸慈爱地看着意气风发的我,点头答应了我们的请求。就这样,我们成了幼师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:一群长发飘飘、青春靓丽的女孩子,每天背着小书包穿梭于琴房与教室,不拘泥于早操和自习时间,随时可以进出练功房。宿舍干净整洁,不在整理内务上投入过多的精力,同学们的行李箱整齐地摆放在床下,床上可以放置多条被子……学校依据学生年龄、专业特点以及实际需求而采取的灵活的管理方式,既保证了幼师班学生严谨的学风,又提升了大专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。这种因材施教的管理模式,背后蕴藏的是对学生无条件的爱!

毕业音乐会,是同学们专业与自信的展示,而家境困难的同学,却因为着装问题,总是自卑而郁郁寡欢。于是,大家纷纷把自己最钟爱的衣服、装饰品全部拿出来,按照同学们的气质类型重新进行分配、调整,甚至连钢琴朱老师也贡献了若干条漂亮的裙子。就这样,你穿我的裙子,我带你的发夹,每个人身上都有其他人的服饰痕迹,无形之中,减轻了同学们的尴尬。音乐会上,肆意飞扬的乐曲,传递着同学们之间无痕的情谊!

二十多年过去了,那段美好而温暖的时光,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挥着它的作用,如同一条小河,所到之处,滋养万物!

 

作者介绍:

    李迪迪,我校1994级学前教育专业校友,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学前教育教研员。获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、徐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、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、徐州市创新杯中小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等省市奖项,曾获云龙区青年优秀骨干教师、云龙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,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,主持多项市级课题并结题,多次应邀参加市、区级教学研讨会,并做经验分享,深受与会者好评。

校友会版权所有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       技术支持:信息网络中心